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您当前位置 > 中商网 > 资讯 > 正文
>
分享
新浪微博
腾讯微博
微信
QQ空间
QQ好友
手机阅读分享话题

烟台大学机电学院“滨”河“济”千秋社会实践队社会实践感悟

2025-08-17 17:45:52阅读: 来源:

守河力行 薪火相传

7月17日清晨,我们“滨”河“济”千秋社会实践队怀着敬畏与期待,走进了滨城黄河河务局。推开那扇略显沧桑的大门,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凉爽的空调风,更是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——这里,是守护母亲河的前沿阵地。

热情的接待让我们很快放下了初来乍到的拘谨。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,一场意义非凡的座谈会拉开了帷幕。滨城黄河河务局的各位领导专家们——四级调研员何英武、北镇管理段段长李栋、水政监察大队副大队长(黄委劳模)李德胜,办公室主任杨占波、人劳科长宋佳,数字专班主任马琦炜,滨城黄河无人机飞行大队大队长吴建飞,他们不仅是黄河治理的专家,更是母亲河忠诚的守护者。马琦炜段长从黄河的养护、管理等基础工作讲起,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维护,实则是确保黄河安澜的重要基石。听着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述黄河的“性格脾气”,我突然意识到,治理黄河不仅需要科学技术,更需要像了解老朋友般理解这条河流的脾性。

劳模李德胜的分享尤为动人。这位将毕生心血献给黄河的老治黄人,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他的治黄生涯。当他说到“每一次险情都是与时间的赛跑”时,眼中闪烁的光芒令人动容。他提出的“终身学习”理念,不仅是对治黄工作的要求,更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。面对我们关于防汛、险情处理和工作学习平衡的提问,他耐心解答,字字珠玑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正是这样一代代治黄人的坚守与传承,才让黄河这条“忧患之河”变成了造福人民的“幸福河”。

科技的力量同样令人震撼。吴建飞队长展示的3D技术和“三个全覆盖”数字化治理方案,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治黄的完美融合。无人机在黄河上空巡航的画面,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反馈的数据,无不彰显着科技赋能下黄河治理的现代化转型。传统与创新的碰撞,在这里迸发出耀眼的火花。

座谈会后,我们来到了小街湾。站在黄河岸边,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,听着负责人讲解这里的治理成果,那些书本上的知识突然变得鲜活起来。河岸上整齐的护坡,精心设计的导流工程,无一不凝聚着治黄人的智慧与汗水。面对我们的各种疑问,负责人耐心解答,那份专业与热忱令人敬佩。

下午的社区宣讲活动则是一场心灵的互动。从紧张到从容,从单向宣讲到双向交流,社区居民的热情回应超出了我们的预期。孩子们专注的眼神,老人们频频的点头,年轻人认真的笔记,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。在"我为黄河献一策"环节,那些写满建议与祝福的纸条,承载着普通百姓对母亲河最朴素的爱。

这一天的实践,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,更是心灵的震撼。黄河治理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,而是一场需要智慧、勇气与坚持的持久战。从老一辈治黄人的“铁锹+脚步”到如今的“无人机+大数据”,变的是方法与技术,不变的是那份守护母亲河的初心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或许不需要像治黄前辈们那样直面惊涛骇浪,但同样需要以专业知识武装自己,以责任担当要求自己。黄河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故事,而续写这个故事的责任,如今也落在了我们肩上。站在黄河岸边,我暗自许下承诺:将以今日所见所感为动力,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,为保护母亲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,让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大河,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。(袁梦丹)


(正文已经结束)

推荐阅读:
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